書摘 2 作者:陳之華
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
女兒常會說,誰的網球打得真好,誰的體操真棒,誰又打爵士鼓,又會花式溜冰等。她說起這些同學間的「興趣」與「才能」,就像是我們在談著誰的學業成績比較「優秀」般!
「蓁蓁,阿嬤擔心妳回來台灣的中文喔……妳以前的幼稚園同學,那個蕾蕾,還有慧慧,她們現在都很優秀!」
「阿嬤,妳說什麼啊?」大女兒似懂非懂地,阿嬤又說了一次:「我說,她們很優秀啊!」
「什麼叫優秀,阿嬤?」滿臉困惑的蓁蓁歪著頭問。我想阿嬤可能不知道她不太懂「優秀」這兩個字的意思,就直接在一旁插嘴低咕說,就是指功課很好啦!
想不到,大女兒竟然直覺地答說:「阿嬤,功課好不叫優秀啦,那請問她們在音樂上表現也很傑出嗎?擅長什麼運動嗎?有沒有其他的talent(才能)或是hobbies(興趣)呢?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,應該還有某些特別擅長的東西,或是人格特質吧?」
在一旁的我不可置信地眨了眨眼,剎那間,我倒是聽傻了。
其實,大女兒在她芬蘭英文學校的同年級生中,如果根據一般人制式的想法,稱得上「優秀」了,也就是學業成績還算不錯。這是因為她本身對於成績和各方面表現,自我要求都滿高的。不過她覺得這是非常個人的事情。在學校,老師也從來不會去特意向大家宣揚,某位學生或某個班級的成績多好,或是把哪位同學、哪個科目是幾分,當成任何負面教材的示警。
所以,相當有趣的是,同學之間不會特別佩服成績好的孩子,反而對於具有不同才能或興趣的孩子更為欣賞。像是女兒常會說,誰的網球打得真好,誰的體操真棒,誰又打爵士鼓,又會花式溜冰等。她說起這些同學間的「興趣」與「才能」,就像是我們在談著誰的學業成績比較「優秀」般!
這個階段的芬蘭義務教育,沒有必須公布誰是「第一名」的壓力,也不需要刻意由校方或師長去「點名」誰成績優秀、誰又需要「見賢思齊」的鞭策。有些學校唯一有點「表揚」意味的,就是如「年度風雲學生」(Student of the Year)的選拔。基本上那是由同年級學生票選出來的,所以「成績最為優異」不是唯一選項,而是由平常最受多數同學喜愛與認同的人獲選。這樣的孩子通常EQ不會太差,學業與興趣各方面也都能平衡發展。孩子眼中的「好」,就是那麼直覺、那麼生活化。
蓁蓁說的一點都沒錯,也不禁讓我靜下心來想一想:為什麼長期以來,只有功課好的人,我們才稱為是「優秀」呢?
在北歐生活了這幾年,它所教會我的不僅僅是以不同視野角度去看人生價值、看學習真諦,連帶也讓我去深入思考一直以來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思維框架,和對待孩子們的「標準」。
蓁蓁在芬蘭小學六年級結業時,拿到了學校的獎學金,但因為期末當天家裡有事,所以她一直到七年級開學後才拿到了那份獎學金,和一座由同學票選出的「年度風雲學生」獎座。
開學第一週本來想要領取的獎學金,卻因為校方忙,此事又多擱置了一週。
有天我開車的途中,蓁蓁突然向我說:「媽咪,我拿到的那份獎金,會不會是某某科目的最佳進步獎?」
這話讓我滿驚訝的,於是問她:「你們還有科目進步獎?」
她笑著說:「媽咪,妳不知道啦,我們同學曾經拿過的獎學金有很多種:有表現良好的、有某科目進步很多的鼓勵獎,還有人因為和班上同學們格格不入拿到超級信心鼓舞獎呢,另外老師也會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特別的獎喔……」
她一路很開心地說著,但最後她悠悠說出口的一句話,最讓我感觸良多;她說:「我認為這些獎都很好。」我停了一會兒,開玩笑的問她:「為什麼呢?以前妳不是只要某科目沒拿到九分就快要哭了?這回竟然會說自己的獎學金可能是某科目進步最多獎?」
她看看我,然後說了:「因為我覺得這樣是很公平的,獎勵不是一成不變的,也不只是成績好才有獎。這對其他多數同學來說是很大的鼓勵。」我心滿意足地拍拍她的手,讚美她說:「妳能這樣想,絕對是妳最大的福氣。」
小女兒就讀的赫爾辛基瑞蘇中小學的校長曾經對我說:「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是最頂尖的,而發給他獎學金,而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選取。有時候,我們會從班上前五名之中來挑選,但也會依照不同的科目進步情形,或學習過程展現的特質,來分析這個學生有無實質的收穫。」
她接著神情更嚴肅地說:「如果一個孩子的分數比別人低了一些些,但卻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人格特質,或更好的同儕合作能力,或更佳的人緣等,老師就會很希望這位學生能得到實質的獎勵。所以,我們絕不會只以學期分數或科目成績為單一標準,去評斷誰比較應該被鼓舞。而是希望把這些為數不多,但能讓孩子們很開心的獎金,給予真正合適與需要的學生。」
後來,大女兒小六畢業拿到了三十歐元的獎金,拿到獎金的原因,不是如她所想像的是某一科目的進步獎,而是因為她被師長們公認為很有智慧、有領袖能力、人緣超好。她回家之後一直開心地跟我說著。
以尊重孩子為考量
芬蘭教育認真考慮到每個孩子的特質,所以教育當局會以尊重孩子為考量。因此教育的目的,就是讓每個孩子經過適切的啟發和引導,找到自己最好的出路。
「學校的教育,是不是以多少學生上了多少『好』學校為目標?」
「不是。多少學生升上某某高中不過是個數據罷了!每屆學生中多少人選高中、多少人選職校本來就不同,學校怎能把這個數據當成一種成就呢?」
「老師的成就,是不是以教出愈多考上好大學、醫學院或法律系學生,或愈多『名人』為驕傲?」
「不是。學生未來的科系選擇,完全依照他們自己的興趣或志向。老師的工作只是幫助他們找出、確認這些志向,並適時給予鼓舞。至於能不能申請到自己想讀的科系,還要看他們日常的學習成果及高中會考成績。我們希望孩子們盡力而為就好。」
「學校的榮耀,是不是以學生的成就為榮?以好成績為喜?」
「不會。我們重視的,是希望學生的程度都能達到平均水準。畢竟,從幼齡到少年,本來就屬於啟蒙和心智開發階段。」
「學校不會希望學生都能上某某高中、某某大學嗎?」
「當然不會!芬蘭並沒有所謂『最好』的大學,每一所都是國立的,不用繳學費,每間大學的素質都相去不遠,所以高中畢業生要申請大學,完全以科系、個人興趣為考量。」
「為什麼學校不會在乎升學率呢?」
「因為沒必要!那本來就不是基礎教育的目的,更不是任何教育的基本宗旨。」
「當然,芬蘭教育有一項長期努力的目標,就是希望能盡量縮小各地各級學校的差距,所以大多數父母,已習慣就孩子的志趣和路程遠近等,來考量下階段學校的選擇。」
「那教育的目的,對你們來說,到底是什麼?」
「教育,其實只有一個最簡單的考慮點,就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。以孩子為中心,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。」 「所以社會、父母、學生,不會給學校任何升學上的壓力?」 「沒有,從來沒有。升學不是教育的目的!學校和家長可以給孩子們的,是如何幫助他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,而不是告訴他們,人生只有一種選項。」 「為什麼?」 「其實很現實的說,芬蘭教育機構和各級學校能獲得多少國家經費,跟學校成功送了多少學生去念了哪間學校,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表現無關。」 「中央和地方政府編列預算的標準,是依照這地區、這學校有多少學生來估算,因為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定數額的教育經費。」 「受教育是人民的權利,而且教育是給所有孩子的。國家和政府把稅收用於教育本來就是義務,更何況是基礎教育,這是國家有沒有未來的『基礎』,不是嗎?」 「所以,你們認為『基礎教育』的真諦是什麼?」 「總歸一句吧,就是為每個學生找到最好的未來生活(Good life for all)!」 這些對話,在我過去訪問芬蘭各地、各個教育學院、各地方與中央政府機構時總是一再出現。我反覆問,反覆聽到相似度極高的答案。讓我不得不試著將這些芬蘭教育的基本「價值觀」,和她們真實努力去做到的教育理念,咀嚼出來。 咀嚼愈多,我愈發現其實到頭來,一切都回歸到「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到底是什麼?」這個問題上。一個社會的普遍心態和風氣是什麼,就會反映在它對於「教育」的基本要求,和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。我們在施行教育的時候,眼裡、心裡看到的到底是學生的需要,還是大人的榮耀呢?芬蘭教育認真考慮到每個孩子的特質,所以教育當局就會以尊重孩子為考量。因此教育的目的,就是讓每個孩子經過適切的啟發和引導,找到自己最好的出路,而所謂「最好」的定義,還真是和我們想得有些不同,指的是能夠讓孩子的未來有「適才適所」的發展。 因此,在基礎和義務教育階段,教學內容主要在於提供每個孩子公平的機會,獲得廣博的知識及培養基本的體能,這樣當學生在九年級的國三畢業之際,潛力才得以發揮,也能有足夠的自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。那教育的目的,對你們來說,到底是什麼?」
「教育,其實只有一個最簡單的考慮點,就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。以孩子為中心,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。」
「所以社會、父母、學生,不會給學校任何升學上的壓力?」
「沒有,從來沒有。升學不是教育的目的!學校和家長可以給孩子們的,是如何幫助他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,而不是告訴他們,人生只有一種選項。」
「為什麼?」
「其實很現實的說,芬蘭教育機構和各級學校能獲得多少國家經費,跟學校成功送了多少學生去念了哪間學校,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表現無關。」
「中央和地方政府編列預算的標準,是依照這地區、這學校有多少學生來估算,因為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定數額的教育經費。」
「受教育是人民的權利,而且教育是給所有孩子的。國家和政府把稅收用於教育本來就是義務,更何況是基礎教育,這是國家有沒有未來的『基礎』,不是嗎?」
「所以,你們認為『基礎教育』的真諦是什麼?」
「總歸一句吧,就是為每個學生找到最好的未來生活(Good life for all)!」
這些對話,在我過去訪問芬蘭各地、各個教育學院、各地方與中央政府機構時總是一再出現。我反覆問,反覆聽到相似度極高的答案。讓我不得不試著將這些芬蘭教育的基本「價值觀」,和她們真實努力去做到的教育理念,咀嚼出來。
咀嚼愈多,我愈發現其實到頭來,一切都回歸到「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到底是什麼?」這個問題上。一個社會的普遍心態和風氣是什麼,就會反映在它對於「教育」的基本要求,和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。我們在施行教育的時候,眼裡、心裡看到的到底是學生的需要,還是大人的榮耀呢?芬蘭教育認真考慮到每個孩子的特質,所以教育當局就會以尊重孩子為考量。因此教育的目的,就是讓每個孩子經過適切的啟發和引導,找到自己最好的出路,而所謂「最好」的定義,還真是和我們想得有些不同,指的是能夠讓孩子的未來有「適才適所」的發展。
因此,在基礎和義務教育階段,教學內容主要在於提供每個孩子公平的機會,獲得廣博的知識及培養基本的體能,這樣當學生在九年級的國三畢業之際,潛力才得以發揮,也能有足夠的自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留言列表